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年度報告:經濟越發達地區涉技術類知識產權糾紛越多 二維碼
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年度報告:經濟越發達地區涉技術類知識產權糾紛越多來源:光明網 光明網4月16日電 今天,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年度報告(2019)》《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裁判要旨(2019)》摘要。同時,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裁判規則庫(“知己”裁判規則庫)正式上線。 據最高法副院長兼知識產權法庭庭長羅東川介紹,2019年,知識產權法庭依法公正高效審結了一批專業技術性較強的知識產權案件,進一步推動了技術類知識產權案件裁判尺度的統一。 2019年全年受理各類技術類知識產權案約2000件根據報告,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2019年全年受理各類技術類知識產權案件1945件,其中民事二審案件962件、行政二審案件241件,管轄權異議上訴案件481件,其他類型案件261件。 據記者了解,2019年1月1日,知識產權法庭正式揭牌成立,成為世界范圍內首個在最高法院層面設立的專門化知識產權審判機構,行使統一審理全國范圍內專利、壟斷等技術類知識產權上訴案件的終審職能,進一步為加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提供司法保障的職責使命。 經濟發達地區涉技術類知識產權糾紛多 根據今天發布的產權法庭年度報告,2019年,法庭共受理各類二審案件1684件。其中,一審法院為中級人民法院的為1678件,占比99.6%,一審法院為高級人民法院的為6件,占比0.4%。 就案源地區分析,案件排名前十位的分別為北京知識產權法院(376件)、廣州知識產權法院(297件)、上海知識產權法院(143件)、南京知識產權法庭(107件)、深圳知識產權法庭(96件)、寧波知識產權法庭(85件)、蘇州知識產權法庭(71件)、杭州知識產權法庭(70件)、青島知識產權法庭(67件)、濟南知識產權法庭(53件)。 上述數據大致反映出技術類知識產權糾紛在全國的分布情況,并表明:越是經濟發達地區,涉技術類知識產權的經濟活動越活躍,相關糾紛也越多。 二審案件平均審理周期為73天 報告指出,2019年,法庭二審實體案件平均審理周期為73天,管轄權異議二審案件平均審理周期為29.4天。法官人均結案39.2件。 2019年,法庭共受理174件涉外、涉港澳臺案件。其中,民事二審實體案件50件,行政二審案件52件,管轄權異議二審案件71件,其他案件1件。 按地域統計,涉歐盟國家75件,涉美國54件,涉日本15件,涉韓國4件,涉加拿大、以色列各2件,涉澳大利亞、南非各1件,涉港澳臺20件。 根據報告,2019年,法庭審理的技術類知識產權案件在整體上具有以下特點:涉及技術領域廣,社會影響大,程序交織案件多,審理周期短,平等保護中外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加大司法保護力度的導向明顯。 首個“知己”裁判規則庫正式上線 今天上線的“知己”裁判規則庫是我國首個專注于收錄、整理、發布技術類知識產權案件裁判規則的數據庫。首批上線的規則收錄了最高法院知識產權法庭2019年作出的最具典型意義和指導意義的一批裁判文書和裁判規則。 據悉,疫情期間,最高法院知識產權法庭充分發揮制度機制優勢和信息化平臺優勢,積極探索網上辦案辦公新模式。法庭專門制定在線訴訟指引,確保在線訴訟活動規范有序,深化“最高人民法院移動微法院”等在線訴訟平臺應用,切實保障疫情期間審判工作高質量推進。(記者 孫滿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