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審議中 院線“偷瞞票房”最高罰50萬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11月5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昨天,全國人大常委會分組審議了《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從1984年《電影產業促進法(第一稿)》的誕生,到最近草案初次在人大常委會上提請審議,我國電影產業的立法可謂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草案)共六章五十八條,在電影的創作攝制、發行放映、產業保障等方面,都做了詳細的規定:不僅取消了電影攝制單片許可證,更取消了一般題材電影的劇本審查;同時,草案明確,對院線“偷漏瞞報票房”的行為,可處以最高達50萬元的罰款。未來,中國電影市場將因此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在今年前三季度我國330億的票房總收入中,有國產片197.5億元的貢獻,占去票房總量的六成。其中電影《捉妖記》更是以24.3億的成績,成為首個問鼎中國票房冠軍的國產電影。然而,不久之后又聽到了《捉妖記》涉嫌“偷票房”的傳聞。
中槍的還有《大圣歸來》、《港囧》甚至《百團大戰》,今年幾部熱門的國產電影,都曾傳出“票房造假”的消息。有網友盤點了院線“偷票房”的幾種慣用手法:
1、手工票
方法很簡單:一張空白票單上,手寫上電影名、場次、座位號。今年火爆春節檔的電影《爸爸去哪兒》上映期間,就曾有觀眾在微博曬出手寫票。這樣每張空白票的票款,就能夠不計入總票房,被影院私吞。
2、惡意退票
電影臨開場前,院線在后臺系統大量退票,使某場次實際票房不計入系統。
3、結構票
這也是被網友吐槽最多的做法:明明花錢看A電影,影院卻打印出電影B的票,再手工改寫電影名稱。通過這樣的做法,影院可以操縱票房流向,帶動冷門影片的票房。
4、雙系統
影院安裝兩套計算機售票系統,一個用來記賬,一個用來報賬,達到院線截留瞞報票房的目的。
時代今典院線副總經理吳鶴滬告訴記者,輕的是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用手工票替代;大的是造雙系統,完全用虛假的、自認為可以過得去的票房報。現在發展到提前買斷場次,甚至包下部分場次的票房。
院線花大力氣“偷漏瞞報票房”為的是什么?某資深電影發行人解釋,利益驅使,才是主因。按照現行規定,一部國產電影的票房收入,按照制片方不低于43%、影院不超過50%的原則進行分賬,具體到每部影片跟影院的合約又會做調整。因此有的影院會暗中把約定分賬少的電影票房,轉移到高分賬的電影上,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另外,如果院線沒有完成發行拷貝的保底票房,就得按合同向發行方賠償。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資金辦副主任李東此前表示,發行方為了完成片方交給的票房任務而向票房注水;另外,為了造成影片上映的首輪轟動效應,而往票房里面注水。
院線“偷漏瞞報票房”,虛假抬高了某些電影的票房,不僅影響了排片率,更左右著觀眾的判斷力。
有觀眾坦言,會影響判斷力,可能會惡性循環,看了之后沒達到自己的預期。
對此,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要求,電影院需安裝符合標準的計算機售票系統,依法核算;未如實統計銷售收入的,最高可處以50萬元以下罰款、吊銷許可證。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局長蔡赴朝指出,要求電影院安裝符合國家標準的計算機售票系統,依法進行會計核算,如實統計銷售收入。
為了鼓勵更多企業和社會力量進入電影市場,草案中還特別取消了《電影攝制許可證(單片)》。這就意味著,只要具備電影攝制資金、人員等條件的企業或個人,經省一級政府主管部門批準頒發《電影攝制許可證》的,都可以拍攝電影。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聶偉回憶稱,以前拍電影時,如果沒有任何拍攝履歷,起碼要兩步走。第一,要申請電影拍攝的單片許可證。有兩個這樣的許可證,企業才可以獲得資質。現在變成一步走。
值得注意的是,草案明確,將取消一般題材的劇本審查,只需將劇本梗概向相關主管部門備案即可。導演胡玫解釋說,即使劇本之前過審,在拍攝中仍會有改動。真正有效的審查,在于公映許可證的發放環節。
胡玫分析,因為電影劇本在制作中并不是終端產品。電影創作,有導演編劇演員的二次創作。審完了的劇本在實際操作中會被一改再改,而這個改動的創作是自由的。真正有用的審查環節,實際是發行放映許可證的審批和發放。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認為,草案降低了電影制作的準入門檻、簡化了電影攝制的程序,擴大了“一般題材”的創作自由度。原來因為單片許可,只是針對攝制許可。過去沒有攝制權,單片批準你有攝制權。將來,你在拍攝前端對你的許可,都可以備案、都可以拍片。主要是把審查都放到后端。
此外,草案還規定,電影院年放映境內企業、其他組織攝制的電影的時間,不得低于年放映電影時間總和的三分之二。尹鴻表示,電影立法將為繁榮和發展我國電影產業確立法律保障。
尹鴻指出,電影促進法是把十幾年中國電影產業改革取得的經驗,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讓這些年在電影行業改革開放的相關政策,有了更權威的法律依據。(記者 何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