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手機成癮現象嚴重 專家建議 運用立體法律框架防范 二維碼
□ 漫畫/高岳 □法制日報記者朱寧寧 近半數青少年把新媒介作為發表意見的首選渠道,超過六成的青少年使用過網絡購物……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日最新調查顯示,首次觸網年齡在10歲以前的比例累計為68.3%。新媒介已經成為青少年了解新聞時事的第二大渠道,僅次于電視。 而細心觀察也不難發現,免費無線網絡覆蓋的區域越來越廣,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價格愈發低廉,這些都讓青少年接觸互聯網的方式更加便捷,同時,也讓家長對孩子上網的有效管理變得愈發困難,由此帶來不少新媒體時代下對青少年保護的新課題、新挑戰。顯然,對這個問題該管,但是怎么管?需要到立法的地步嗎?立法真的有用嗎?智能手機都是家長提供的,政府介入過多是否會侵犯家長的教育權?而手機實名制與保護個人隱私確實存在一定的沖突,如何平衡也是個問題。 長期從事相關問題研究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張嚴方近日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如何能讓孩子安全放心地使用智能手機,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規,但僅僅這些是不夠的,還需要立體的、全方位的防御體系。政府、家長、學校、社區,甚至醫院,一個都不能少。 拇指族低齡化問題困擾全球 如今的青少年是伴隨著網絡長大的一代,沒有哪個人群比青少年訪問互聯網的頻次更高,這里所說的網絡現在更多的是指通過智能手機訪問的網絡,這就給很多家長帶來了煩惱。不久前,甚至有重慶的家長自掏腰包,花費幾十萬元為其孩子所在學校的學生全部更換手機,以達到杜絕孩子使用智能手機的目的。 不僅僅在中國,智能手機對全球青少年的影響都日漸深遠。有報告顯示:目前在美國,有37%的青少年擁有智能手機。此外,25%的年齡在12歲至17歲的青少年主要通過功能手機或智能手機來訪問互聯網。在擁有智能手機的青少年中,50%的人主要通過其智能手機來訪問互聯網。 對于拇指族越來越低齡化的現象,《法制日報》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家長。他們都表示,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量,給孩子配備手機還是有必要的,方便及時聯系孩子,但確實也擔心會影響孩子學習。而學校方面,記者從北京和上海的一些中學了解到,對學生使用智能手機一般采取不鼓勵不反對的態度,但盡量在校園內杜絕學生使用智能手機。雖然大都沒有明文規定,但班主任會根據自身情況進行管理,比如一旦發現有學生在上課期間使用手機,就會予以沒收,然后請家長來取走。 孩子手機成癮考驗家長智商 “手機癮跟網癮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很多類型。”張嚴方認為,青少年手機成癮問題按照網絡使用的內容來劃分,大概分為五種:第一,強迫行為成癮,包括沉迷于網絡游戲、網絡賭博、網絡購物與交易活動等,這是最為嚴重的一種手機成癮;第二,性成癮,通常是指被網絡上與性相關的網頁內容所吸引,或長期沉迷于基于網絡所引發的情色活動中;第三,關系成癮,長期沉迷于網絡人際關系活動中,比如QQ聊天、微信等;第四,資訊成癮,很多孩子喜歡大量收集、比對信息,于是沉溺網絡,不斷地點擊,得到各類信息;第五,操作成癮,有的孩子喜歡挑戰各種軟件,對手機電腦等進行各種操作和嘗試活動。 張嚴方說,智能手機尤其會讓很多自控力不強的青少年上癮,不僅干擾了學業,影響身心健康,還對人際交往能力和心理造成負面影響。這種強迫性讓孩子無法克服上網的沖動,想戒掉是非常難的,一旦不能玩手機,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等現象。由于上網時間越來越長,長期不運動,一坐就是幾個小時,青少年身體和心理等方面也會出現很多不良癥狀。 判斷孩子是否有手機成癮問題,張嚴方認為家長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判斷。首先,觀察孩子是否一回家就變成手機控,是否除了正常的短信、電話之外,還經常利用手機下載各種軟件等。其次,要注意觀察孩子不上網不玩手機時會不會有情緒波動,是否不喜歡與人交往,有厭學等現象。第三,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否受影響,功課越來越差。 張嚴方說,一旦發現孩子有手機成癮的情況,家長就要及時分析和解決問題,要多關心孩子,陪伴孩子,建議采取以下方式:首先,對于手機,不管智能與否,采取堵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家長可以給孩子配備手機,但要規定使用手機的時間。其次,對于手機游戲態度,應該適當允許,最好共同參與,采取一種有目的性和教育性的參與方式。因為放開后更利于管理。再次,家長應該對智能手機有所熟悉,還要對相關手機游戲、軟件等有所了解,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使用同款手機,更加方便了解情況。 張嚴方強調,家長尤其要注意與孩子溝通,良好的親子關系可以有效防范孩子對智能手機的依賴性。此外,還要多與學校及時溝通或向專業人士求助。 多種手段齊抓共管方能有效 針對青少年網絡游戲成癮現象,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采取了法律手段進行管理。以韓國為例,2011年4月,韓國通過《禁止青少年深夜登錄網絡游戲議案》,明確規定未滿16周歲的青少年,不得在零點至6點,與網絡聯線參與游戲,否則家長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而我國目前為了防沉迷而采取的網絡游戲實名制等規定與這一法律有相似之處,青少年用自己的身份玩游戲就會受到限制。但對于韓國的這項法案,批評的聲音也很多,從一些父母的角度看,他們認為政府侵犯了他們教育子女的權利,應該由父母決定孩子玩多長時間,而不是由政府排除父母一手包辦。 我國于2010年8月1日正式實施《網絡游戲管理暫行辦法》,這是第一部專門針對網絡游戲進行管理和規范的部門規章。辦法第十六條明確規定,以未成年人為對象的網絡游戲不得含有誘發未成年人模仿違反社會公德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的內容,以及恐怖、殘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網絡游戲經營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采取技術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觸不適宜的游戲或者游戲功能,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戲時間,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但是有人認為,針對防沉迷而采取的網絡游戲實名制等規定,如果青少年用別人的身份證號或者是用假的身份證號來登錄游戲的話,那么這項措施就形同虛設。 “僅僅有這些規定還是不夠,我們應該建立一個多層次的、立體的法律框架。”張嚴方認為,可以出臺一系列配套的法律制度和相關規定,包括網絡手機游戲分級制、游戲玩家身份認證實名制、手機游戲防沉迷機制,制定打擊游戲中現金交易、提供私人服務器行為以及私人外掛程序的法律。網絡警察也要加強對智能手機的操控和管理,落實執法效果。 此外,政府對此問題還可以成立專門課題組,結合相關網絡監管出臺措施,對智能手機經營者進行有效監管,包括手機軟件開發商,手機生產、經營商等。在每家經銷商可以設立相關的咨詢中心,賣手機的地方可以通過廣告的形式明確警示家長以及孩子。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機進行第一次上網時,應該有個身份確認程序,以便給予合理保護。 張嚴方建議,學校方面應配備專門的輔導老師,還應該發揮醫院的作用,可以考慮在醫院設立專門的防沉迷門診,讓孩子知道,玩手機上癮也是一種病,需要去醫院治療,以起到一定的預防和警示作用。每個社區也應該成立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的網絡成癮診療中心。 “多管齊下,方能建立起有效的防范體系。”張嚴方說。
正凱編輯:ChenY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