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未核準死刑案原則上不發回一審法院重審 二維碼
最高法:未核準死刑案原則上不發回一審法院重審來源:新京報 昨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一份司法《解釋》明確,對不予核準死刑發回二審法院重審的案件,原則上不得發回一審法院重審。受訪的專家和律師表示,此舉意在提升訴訟效率,減少給當事人及其家屬造成的“訟累”,也有助于糾正司法實踐中二審法院推卸責任的情況。 最高法發布的司法《解釋》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二款有關問題的批復》。其中提到,最高法依據相關法律裁定不予核準死刑,發回第二審法院重新審判的案件,無論此前二審法院是否曾以原判決事實不清或者證據不足為由發回重新審判,原則上不得再發回第一審法院重審;有特殊情況確需發回的,需報請最高法批準。 《解釋》第二條對上述批復做出補充:對于最高法裁定不予核準死刑,發回第二審法院重新審判的案件,第二審法院根據案件特殊情況,又發回第一審法院重審的,第一審法院作出判決后,被告人提出上訴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第二審法院應當依法作出判決或裁定,不得再發回重新審判。 專家說法“打回一審法院會造成糾錯困難” 此次最高法專門批復不予核準死刑案件的重審問題,那么目前實踐中存在什么問題?批復又能發揮什么作用? “批復的總體精神是為了提高訴訟效率”,資深刑事律師仲若辛表示,“法律規定了最高法不予核準的死刑案件可發回重審,司法《解釋》又補充規定可發回一審或二審法院重審,但如果發回二審法院,其是否可再發回一審法院重審?在這個問題上法律還存在漏洞,而此次的批復恰好補上了這個漏洞,即規定原則上不發回一審法院。”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門金玲進一步《解釋》:對于一些最高法不予核準的死刑案件,有的存在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情況,在發回重審時,一些二審法院為推卸責任又打回最初審理的一審法院,造成糾錯比較困難。 在提高訴訟效率方面,仲若辛提到了“念斌案”。此案前后共經歷8年9次開庭審判,4次被判死刑立即執行,最終2014年福建高院做出無罪判決。 “當時最高法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發出不核準死刑的裁定書,撤銷原判發回福建高院重審,福建高院又發回福州中院重審;福州中院重審再判念斌死刑……這樣幾個循環耗費了大量的司法資源,也給當事人及其家屬造成‘訟累’。如當時有這條批復,最高法在不予核準死刑發回重審時,就應由福建高院直接審理。” 此外,門金玲也認為,此次最高法在程序方面做出完善可改變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有助于二審法院及時糾錯、統一法律適用。 釋疑 刑訴法第二百三十九條規定,最高法復核死刑案件,應作出核準或不核準死刑的裁定。 最高法裁定不核準死刑的,可發回重審或予以改判。 根據案件情況,可發回第二審法院或第一審法院重審。 發回第二審法院重審的案件,無論此前二審法院是否曾以原判決事實不清或者證據不足為由發回重新審判,原則上不得再發回第一審法院重審;有特殊情況確需發回的,需報請最高法批準。 發回第二審法院重審,二審法院根據案件特殊情況,又發回一審法院重審的案件,一審法院作出判決后,被告人提出上訴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二審法院應當依法作出判決或裁定,不得再發回重新審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