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養老試點慘淡收官:四地兩年僅有59戶投保 二維碼
以房養老試點慘淡收官:四地兩年僅有59戶投保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6月4日電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2014年7月1號起,保監會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四地推出“以房養老”試點。然而項目運行兩年來,并沒有取得預期中的效果。截至今年5月20號,全國完成業務投保流程的僅有47人、38戶。專家認為,“以房養老”試點效果不佳,除了觀念的問題,也是市場的理性選擇。 所謂“以房養老”,就是擁有房屋完全產權的老年人,將其房產抵押給保險公司,繼續擁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經抵押權人同意的處置權,并按照約定條件領取養老金直至身故;之后,保險公司獲得抵押房產處置權,處置所得將優先用于償付養老保險相關費用。 但是“以房養老”試點近兩年,投保的家庭數和人數增長速度一直緩慢。專家分析認為,“以房養老”首先就要面對中國的傳統觀念。 南開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教授朱銘來說:“要把老人的房子作為資產抵押出去,以便于成為他老年養老收入的來源。中國大部分老年人還是希望把自己的資產傳給子女,所以本身這個產品就不是一個大眾化的產品。老年人把房子押出去,如果他享受不到幾年就不幸去世,那么房子如何折價,包括對他的繼承人或子女未來還能繼續保留些什么權利,這個可能需要一個關系的協調。” 保險公司對“以房養老”的業務也并不熱衷。朱銘來指出,在定價的過程中如何體現公平、合理?實際上相當于一大筆錢給老年人,做終身養老年金的規劃。房價未來是什么走勢。保險公司有規避風險的儀式,老年人同樣有。房價漲了,老年人會感覺虧了;房價大跌了,保險公司又感覺經營上會出現風險。這就需要未來對產品設計進一步合理化,需要更精細化的設計。 朱銘來認為,目前國內的以房養老產品設置比較單一,并沒有考慮到老年人的多樣需求,都是保險公司自說自話;與此同時,老人通過“以房養老”兌現的錢和理想存在差距,也削弱了他們對以房養老產品的興趣。 朱銘來表示,對廣大老年人來說,還是希望現款變成一個實打實的現款服務。最核心的問題也是,如果不把財富傳給子女,一方面可能他沒有子女,另一方面有子女,但他們可能出于種種原因不方便照顧老人,所以更多地體現在照顧、照料。照顧的責任、照料的責任轉嫁給機構、社會來完成。貨幣怎樣買到相對應的照顧、護理服務,更多是要把產業鏈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