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黃曲霉素超標事件”兩年后記者直擊 原奶入場須經57道檢測關卡 二維碼
□本報記者王曉雁 每一滴牛奶出廠,都要經過9道工序、36個監控點和105項指標檢測,其中,光是收奶環節,就要通過5個攝像頭來監控采樣、檢驗出單、收奶及清洗,杜絕原奶在使用前出現作假行為…… 2013年9月底,《法制日報》記者跟隨國家質檢總局一行前往四川眉山,采訪中糧集團旗下的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兩年前,這里曾曝出震驚全國的牛奶“黃曲霉素超標”事件,兩年后,企業的質量安全管理落實得怎樣?“漏洞”是否已堵上?……從原奶入廠到檢驗接收,到最后的成品出庫,記者進行了全過程的實地體驗。 原奶不合格有專人追蹤 在眉山工廠的收奶廣場,記者看到,一輛剛剛完成送奶任務的運奶車正停在廠房外,可以清楚地看見在汽車后方的攝像頭。 工作人員介紹,運奶車必須先要按照蒙牛的標準進行車體清洗,防止二次污染,然后才可對奶車牛奶進行采樣送檢,其全程均在監控錄像下進行。 樣品檢測是原奶質量管控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奶樣會經歷感觀、理化、微生物等檢測指標,除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生乳》規定的9大類32項外,本著檢測指標擴大化原則,蒙牛又增加了檢驗項目至9大類57項,包括對摻假、冰點、抗生素、水解蛋白、三聚氰胺等項目的檢驗。 “檢驗所有項目中,一項檢測不合格均予以拒收。”隨行的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艷松告訴記者,蒙牛實施“端到端”的質量管理模式,建立了統一、標準化的牧場、小區及奶站,統一準入、統一飼料和獸藥,到廠牛奶如果出現不合格現象,會有專人對原奶去向進行追蹤監督,保證每一滴牛奶均有來源、每一滴牛奶不存在摻假現象。 生產車間無菌化全封閉 走進主車間二樓的參觀走廊,透過玻璃往下看,規模宏大的一樓生產車間里看不到人,布滿車間的只有粗細不一、彎彎曲曲的不銹鋼管道以及若干個“巨無霸”密閉儲奶罐,見不到一滴牛奶的蹤影。 “牛奶在哪里?”記者不由好奇發問。原來,為保證處理環境無菌化,無論是預處理、低溫包裝還是常溫灌裝等環節,都是在密閉金屬管、罐中自動進行,整個車間是全封閉的,就連工作人員也接觸不到任何原奶。 盯了好一會兒,記者才看見這片巨大的“金屬叢林”中有幾名操作人員出現,他們穿著特制的防護服,戴著手套、頭套、口罩、眼罩,操控著機器實現不同環節的轉換。 清洗也是確保原料安全的重要環節。在參觀走廊右側,記者看到一個占地面積頗大的清洗間,里面有不銹鋼管道組成的自動清洗設備。據介紹,這條清洗線既能夠對整個工廠的十幾條生產線同時進行清洗,也可以點對點清洗任意一條生產線,每條生產線的工作與清洗轉換可實現智能控制。如果有任何一條生產線在規定的時間內未進行清洗,程序就會將該線的閥門自動關閉,導致生產線停止生產。 黃曲霉素檢測“雙保險” 針對記者關心的2011年眉山工廠“黃曲霉素事件”,王艷松表示,該事件是因為當時連續陰雨使飼料發霉、導致產出牛奶含有黃曲霉素。為此,蒙牛從飼料管理、原奶檢測與成品檢測等方面加強了管控。針對黃曲霉素檢測,投入了靈敏度更好、速度更快的檢測試紙,5到10分鐘即可出具結果。 同時,在最關鍵的原奶檢測環節,蒙牛加大了人員、資金、設備的投入,購入了以前科研機構才有的檢測設備,提升了檢測的專業性。除了原奶,對剛從生產線下來的成品也會再一次進行黃曲霉素檢測,合格后才能出庫,和原奶檢測一起形成“雙保險”。 中糧集團的黨組成員兼集團質量與安全管理部總監萬早田則向記者坦承,“黃曲霉素事件”對于蒙牛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教訓,也使企業的質量安全系統建設加速。他認為,只有樹立“全產業鏈”理念,從產業鏈源頭管理、生產過程質量安全控制、產品出口端管理三處著手,才能為解決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提供有效的管理模式。 為此,蒙牛還搭建了“四駕馬車”式質量管理架構,即質量安全管理系統和奶源、營運、市場三大質量中心。據了解,這是為了把“裁判員”和“運動員”分開,確保獨立監督、責權分離,管理覆蓋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 據了解,從2012年至今,眉山工廠共接受北京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等4家第三方專業檢測機構的定期對比檢驗累計350批,除了尚在檢測中的29批外,目前出具結果的321批檢測結果全部合格。
正凱編輯:chenyun |